稻香织梦 鱼鸭共歌
清晨的微风拂过,群山环抱的梯田吹来阵阵稻香。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占里村村民吴春光一边挥动镰刀,一面哼唱起侗族歌谣:“梯田造在山间,山林涵养水源,山涧流灌梯田……”
占里村是一座有700多年历史的侗族村落,至今保留着“饭稻羹鱼”的传统。但是,这里山高坡陡土地少,如何最大化利用耕地,就成了摆在村民眼前的难题。
“答案,就藏在这田里嘞!”
把刚收获的稻谷搁上田埂,吴春光又把衣袖挽得更高些,转头在田里摸索起来。只听“扑通”几声,他竟捧出了一条活蹦乱跳的鲤鱼来。吴春光得意地说:“我家这4亩稻田,不仅能养鱼,还能养鸭,品质都是一流。”
每年春耕时节,村民们下田翻犁的时候都会带上新孵化的雏鸭。犁翻起土壤,带出蚯蚓和螺贝,成了群鸭的“大餐”。等到开始插秧,村民便把鸭群暂移到池塘,再把前年秋天留下来的小鲤鱼放到田中。
到了六七月份,稻苗在田里定下根,鱼苗长到两三指长,稻田又可以向鸭群开放。成群结队的鸭子整日在水里寻觅鳅鳝螺贝,取食浮萍水草。田间的腐殖质、浮游生物和飘落到水面上的稻花,则是鱼儿的天然饲料。鸭、鱼在觅食中清除了杂虫杂草,游动间松动了田间的土,排出的粪便成为稻谷的优质肥料。
待到秋收时节,村民们便一边割稻子,一边挽裤腿“摸鱼”。收完稻谷,村民们再将需要留用的鱼继续畜养起来。
在过去交通闭塞的岁月里,“稻鱼鸭共生”模式帮助当地人实现了一田多收。一代代人接力建成了稻田、鱼塘、溪流相互连通的循环网络,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典范。2011年,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傍晚时分,跨过风雨桥,一幢幢吊脚楼旁铺满了秋天的收获。走在整洁干净的村道上,吴春光细数起村里的变化:“现在交通条件好了,游客多了,稻鱼鸭更是供不应求。”
近年来,占里村“稻鱼鸭共生”模式下的生态产业不断发展,更依托古老的农耕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带动起文化体验和农产品销售。
夜幕降临,新捉的稻花鱼端上了吴春光家的农家乐饭桌。“今年,我家仅稻鱼鸭就有约6万元收入,农家乐还能再有5万元。”吴春光信心十足地说,“用好了老祖宗留下的智慧,丰产不发愁,年年有盼头!”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资讯信息,所渉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文章内容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站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游戏工作室科乐美在今天召开的PlayStationShowca...
本报讯5月24日A股三大指数继续调整,沪指失守“牛熊分界线”。分...
自2021年12月3日中老铁路开通运营以来,中老两国铁路部门全力...
,机械革命现已上架新款无界S迷你主机,R77735HS+32G+...
感谢IT之家网友华南吴彦祖的线索投递!,英特尔可编程解决方案事业...
,小米赶在618之前推出了大量新品,例如这款米家智能微蒸烤一体机...